行业资讯 | 欧洲成新能源发展福地?


欧美市场凭借其长期以来的规模潜力、高利润、对品牌价值的提升以及全球战略布局中关键支点等特性,一直以来是中国工程机械企业“出海”战略中重要的一环。

而随着美国“大而美”法案的正式生效以及美国关税的不稳定性,欧洲正在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出海,尤其是其新能源产品出海的“战略福地”和品牌跃升的关键支点。

为何是欧洲?

对于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来说,即使目前在新兴市场取得了更好的成绩,但行业始终对欧洲市场魂牵梦萦。因为欧洲不仅仅是一大销售市场,其核心价值在于高端产品和品牌价值的最好证明。

1.政策与需求双助力

数据显示,电力能源占比上,欧洲化石燃料发电占比远低于中国和美国,欧洲的绿色能源占比约为66%,而中国的占比是35%,美国的是40%。相对而言,欧洲的先天优势导致他们对发展绿色能源的接纳度更高,也更积极地推动碳中和战略。因此,欧洲成为新能源工程机械发展的一方热土。

从政策导向看,欧盟 “绿色协议” 立下 2050 年实现碳中和的宏愿,一系列严苛环保法规相继出台,政府也出钱出力支持新能源发展。6月,欧盟公布了“REPowerEU”(欧洲可再生能源计划)三周年回顾,数据显示,三年来欧盟已调动近3000亿欧元(约合3420.6亿美元)用于支持各成员国开展绿色能源相关行动计划。

市场需求层面,欧洲客户对高可靠性、高效节能产品青睐有加,对新能源产品接纳度颇高,部分工程招标与施工中,新能源工程机械已成为加分项,需求端的强劲拉力,让新能源工程机械前景广阔。


2.高端市场的认可更具意义

欧盟 Stage V 排放标准是目前全球最严格的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法规,各个国家在排放标准制定上也不断标榜对标欧盟甚至超越欧盟,欧盟认证的含金量一直很高。可以说,任何一家工程机械企业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,那他就已经跻身高端品牌行列,几乎达到在全球市场无往而不利的程度。

而且,欧洲经济发达、工业发达,对产品的技术先进性、可靠性、全生命周期成本(TCO)以及环保效益有着极高的要求,愿意为更高的生产效率、更低的能耗和维护成本、以及更好的环保表现支付溢价。这正好契合了中国工程机械头部企业希望从“性价比”竞争转向“价值竞争”的战略诉求,为其高端新能源产品提供了实现品牌跃迁的机会。

布局初见成效
面对欧洲这片新能源“潜力蓝海”,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积极谋篇布局。中联重科、三一重工和徐工三家头部企业都通过收购海外企业、欧洲建厂等方式与欧洲市场深度融合。

以今年四月的德国宝马展为例,徐工展出的7大门类、60余款设备中40%为新能源产品,已实现全系列产品绿色化电动化,构建起“成套化产品+核心零部件+运营服务”的新能源产业链生态体系;中联重科72米“欧洲最高”高空作业平台、R800-40欧洲最大吨位塔机、5G远程遥控智能挖掘机、纯电动搅拌车等明星产品一经亮相,便成为现场焦点。

三一重工11款首秀欧洲的电动化产品成为流量中心,覆盖此次参展的全部7大品类,创新先进的电动化技术引发观众的频频点赞。

雷沃重工持续加大欧洲研发中心投入,组建专业团队深入分析欧洲市场需求。

通过整合中国供应链优势与欧洲本地化需求,开发更多符合欧洲标准的高效节能产品。展会亮相的电动挖掘机FR18F-E和紧凑型装载机FL918等机型,正是针对欧洲市场特殊工况研发的成果。

可以看到,工程机械头部企业已经从“出口贸易”转向“欧洲运营”,针对欧洲工况和标准进行产品适应性开发。同时也建立了庞大的本地经销商网络和配件中心,提供及时的售后服务。这种“在欧洲,为欧洲”的模式,极大地增强了客户信任,也为新能源产品的推广铺设了渠道。

欧洲市场挑战几何?


当然,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在欧洲市场这片 “福地” 掘金,并非一路坦途,欧洲市场壁垒高筑,中国企业已经或即将面对诸多挑战,必须时刻保持清醒。

品牌建设上,尽管行业头部企业在欧洲已取得一定成绩,但整体而言,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积淀尚浅。在德国宝马展等行业盛会中,国际巨头如卡特彼勒、小松等展台人头攒动,品牌号召力强劲,反观多数中国品牌展台则稍显冷清,欧洲客户虽对中国设备有所关注,但下单时仍存疑虑,决策更为谨慎。

中国品牌仍需持续投入,用更长的时间、更多的成功案例来扭转“中低端”的品牌刻板印象,建立高端、绿色的新品牌形象。

技术层面,中国企业与欧美老牌企业仍然存在差距。卡特彼勒推出升级版 Cat 320 电动挖掘机,日立建机的 ZE225 2PB 纯电挖掘机等,在电池技术、续航能力、设备智能化等核心技术指标上表现亮眼。而部分中国展品工艺细节、技术参数与国际品牌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。

此外,随着中国产品竞争力的增强,尤其是新能源领域,欧洲本土产业界的焦虑情绪上升,可能会推动欧盟层面发起新的贸易救济调查(如反补贴调查)。

欧洲市场潜力无限,对于志在引领全球工程机械新能源变革的中国企业而言,其战略价值更是无可替代。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虽已积极布局,初露锋芒,但要在这片市场站稳脚跟、开疆拓土,还需以更大的战略耐心和更高的智慧,从供应链、研发、制造到服务进行全面本地化深耕,真正融入欧洲的产业生态与社会环境,方能突破重重挑战,在这片全球最高标准的竞技场上,实现从“中国制造”到“世界级品牌”的华丽蜕变。

来源:慧聪工程机械网

Exhibition Contact

OrientBetter Exhibition (Beijing) Co Ltd

Contacts: 


Cecilia.du:13683596006
 

Helen.cui:13520932017
 

Shangxiao:13269086576

Media cooperation:13161961080

Postcode:100021

Tel:+86 10 8731 3532 


Fax:+86 10 8731 0977

webside:www.enginechina.com.cn